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 » 新闻动态
Facebook失宠记:一场不切实际的舆论悲剧
发布时间:2012年08月11日   访问次数:1280
Facebook 创始人马克·扎克伯格是否在与投资人下一盘大棋?
 
  导语:国外媒体今天撰文称,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 Facebook,如今却成了广受投资者唾弃的“垃圾股”。如此显著的变化,仅仅用时三个月。然而,外界的恐慌情绪或许并非源于理性思考,根源在于舆论的影响和不切实际的预期。因此,真正应该为此负责的,或许不是 Facebook,而是投资者自己。  
 
  以下为文章全文:
 
  三伏天里,Facebook 股价却似乎跌进了冰窖。投资者正死死盯住这家社交网络的每一丝错误:马克·扎克伯格(Mark Zuckerberg)还没想出如何在智能手机上赚钱。该公司称,在其将近 10 亿的活跃用户中,有好几百万是重复的,另有几百万来自企业或软件机器人——甚至宠物。员工持有的大量股票很快就将解禁,届时便可自由买卖。高管不断离职。类似的坏消息此起彼伏。
 
  可就在不久前——确切地说,是三个月前——投资者还从 Facebook 身上看到了无限机会。同样备受推崇的还包括它在社交网络领域的难兄难弟——Zynga 和 Groupon。彼时的 Facebook 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用杯子来比喻,它不仅仅是“半满”,甚至已经满溢。当然,Facebook 自有它的问题,但投资者却迫不及待地希望扎克伯格打造出下一个谷歌。当该股 5 月上市首日达到 45 美元时,期权开始下跌。与当时的峰值相比,其股价已经缩水约 20 美元,当时那起 IPO 已然成为傲慢与狂热的代名词。
 
  在耶鲁大学经济学家、《非理性繁荣》的作者罗伯特·席勒(Robert Shiller)看来,当他请来重新粉刷餐厅的油工都在 Facebook 上市后买入该股后,暴跌便不可避免。“对他而言,购买 Facebook 股票已经不只是为了投资,”他说,“而是为了让自己不仅是一名油工。如今,他为这个决定感到懊恼不已。”席勒还补充道:“人们并不明白,他们正在受到舆论炒作高潮的诱惑。”
 
  这种现象由来已久:在顿悟前,泡沫总会不断膨胀。十年前的 .com 泡沫就是绝佳的例子:在质疑互联网企业估值的一系列文章相继发出后,2000年春天,巨大的泡沫破裂了。对 Facebook 而言,转折点似乎更加明确:在上市当周,该公司增加了发行量,并将发行价上调至 38 美元。
 
  在 IPO 中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,或许是一项理性的决策。然而,伴随着随后在纳斯达克遭遇的技术故障,此举却埋下了焦虑的种子,并最终导致这种情绪的全面爆发。一夜之间,Facebook 面临的挑战变得难以接受,尽管这早已为世人所知。随后几个月内,每当 Facebook 宣布广告增速或移动应用使用量放缓时,负面情绪都会被极度放大。
 
  但却有很多人幸灾乐祸,甚至将此视为这家社交媒体明星企业应得的报应。“‘飞得越高,跌得越惨’是人们乐于见到的一种情况。”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乔治·洛文斯坦(George Loewenstein)说,他曾经对金融市场的幸灾乐祸现象展开过专门研究。
 
  从文化上讲,Facebook 已经成为硅谷圈的主要话题。尽管该公司的估值缩水不太可能影响这一地区的创业前景,毕竟风险投资家的资金仍然充裕,但加州的整体状况却会受到影响。加州立法分析师办公室(The Legislative Analyst’s Office)预计,将有数亿美元年度税收预算无法兑现。即将结束的一系列解禁期也会令市场手足无措。届时,Facebook 员工将可自由出售自己的股票,这将进一步打压股价。对上市后的 Facebook 而言,恐慌会产生叠加效应。
 
  外界的质疑不应完全忽视,Facebook 和其他社交媒体公司确实面临很大挑战。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需要攻克移动难题,还要除掉散布垃圾信息的“机器人”。Zynga 的免费游戏在 PC 上的使用体验最佳,因此在智能手机兴起的过程中,该公司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。Groupon 同样可能因为用户和餐馆对团购模式的厌倦而陷入危机。
 
  在反馈回路的作用下,这些公司的前景显然会遭到更多质疑。在博客和社交媒体自身的推动下,糟糕的口碑会加速传播,从而放大当前的颓势,以至于利好都会被视为利空。Facebook 上月发布的财报达到华尔街预期,并实现 32% 的收入增长。对于多数年收入 40 亿美元的企业而言,这都是一个足以取悦投资者的业绩。然而,该股却再跌 10%。
 
  对 Facebook 及其新晋上市的难兄难弟而言,成功与失败似乎就在外界的一念之间。这就好比经典的视错觉现象——内克尔立方体:原本只是一个线条图形,但却会被人类的大脑解读为三维图像。从一个方向看,正面位于右上角;眨一眨眼,正面又跑到左下角去了。如果一直盯着看,这种视觉效果会令人感到不安。但是,这并不是立方体的错,错的是你。